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美国开发了M29“鼬鼠”履带式两栖运输车,针对北欧的特殊气候和地形需求,这种运输工具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。与卡登洛伊德超轻型装甲车辆相比,M29的越野性能更为出色,尤其是在复杂的水网地形上表现优异。战后,这一履带式两栖运输车的设计理念得以延续,进入50年代后美国便推出了M76“水獺”履带式两栖运输车,其研发意在满足不断变化的军事需求。
M76是由位于密歇根州的庞蒂亚克汽车公司设计和制造的,它的技术并未直接沿用M29,而是经过了许多新技术的结合与重新设计。M76的车头设有发动机舱,搭载了一台130马力的Continental AIO-268风冷四缸对置航空发动机,其排气管经过复杂的弯曲设计,延伸到驾驶室的上方,确保了良好的排气效果。车辆的履带行走系统也颇具特色,配备了四对负重轮,并且没有托带轮,主动轮设置在前方,导引轮则设置在后方。负重轮采用扭杆悬挂系统,并设计为充气式,不但在水上行驶时增加了浮力,还能与橡胶履带顺畅结合,降低行驶时的震动和噪音。此外,履带上配有金属防滑钉与加厚橡胶板,以增强抓地力和行驶稳定性。
展开剩余73%M76具备出色的两栖行驶能力,利用车尾的螺旋桨在水面上推动,登陆后可实现折叠。车辆在水上转向的时,通过驾驶员对履带的调整来实现,减速或停止的履带将产生更大的阻力,从而使车辆偏向特定的方向。这种设计虽然简约,但也说明M76在水上机动时的灵活性不足。
在驾驶舱内,M76能够并排坐下两名成员,驾驶员位于左侧,舱顶和两侧均设有出入舱口。在右侧的顶部舱口外部还安装了武器座,可搭载M2HB重机枪,为车辆提供一定的火力支持。驾驶舱的后方是空间较大的货舱,能够容纳8名全副武装的士兵,或可运输总重达3000磅(约1360千克)的物资。货舱采用封闭设计,顶部和尾部各配有大尺寸舱门,便于物资的装卸,同时,货舱的侧面附挂有多种工具,并装有油箱。
M76的设计更像一款多功能运输工具,除了运输外,还可用作救援车。它配备了一台5000磅(约2268千克)载重能力的绞车,可在沼泽等复杂地形对受困车辆进行施救。值得注意的是,M76并非一款战斗车辆,因此几乎没有装甲防护,车体大量使用铝合金材料,这种设计是当时美军武器系统的一大特色。例如,M113装甲运输车也是采用铝制结构,虽然这种设计使得车辆更轻,但其抗击打能力相对较弱。
在20世纪60年代,美军在越南战场上频繁使用M76,这一水网密布的地区对其性能大有裨益。然而,士兵们对其缺乏装甲防护的特性颇有微词。在60年代中后期,另一款M116两栖运输车逐渐成型,尽管它的原型也没有装甲,但其改良版M733则安装了钢装甲,能够有效抵御7.62毫米弹药的攻击。尽管M116和M733的生产数量不多,但成本更高的M113在多个方面表现优异,能够完全替代这些履带式两栖运输车。在越南战争结束后,M76、M116和M733等两栖履带式运输工具逐渐被淘汰,其身影变得愈发稀少。
M76两栖运输车的重为1.5吨,车长4.9米,宽2.5米,高度为2.31米,车组成员为2人,配备8名士兵。其在公路上的最高时速可达50公里,而在水面上,则能达到7至10公里之间的速度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卓信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