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一支专门揭露敌人秘密的部队
他们是那些你“看不懂”的部队,但却能在细微之处掘出至关重要的情报。它们的战场,不是肉眼可见的沙场,而是由符号、波纹和数字编织成的虚拟空间。敌人在他们的“标记”下,往往无法逃脱,后果极为严重。这支部队与时间赛跑,在无形的电磁战场上,凭借迅速、精确、连续的情报,为指挥官赢得关键决策的时间。
电磁战场的无声斗士
你可能没有意识到,新闻中每一次关于南海外军舰机被驱离的报道,背后都有这个神秘部队的身影。南部战区海军某观通旅的“高山观通站”便是这场无声较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这个站点直面南海的要冲,日夜负责战备值班任务,数百次参与重大演习,年均处理并上报数十万批海空情报,是名副其实的海防“千里眼”。
展开剩余80%“心脏”地带:综合集成值班室
高山观通站的“心脏”在于其综合集成值班室。这里的电子屏幕上,多个雷达扫描波束不停旋转,无数米粒大小的目标一一“点亮”。有时候,官兵们要迅速判断那段微弱的回波是否来自外军的“自由航行”舰船,那架飞行速度超过一千公里每小时的战机是敌是友?这些复杂的问题,每天都可能突然袭来,而观通兵们只能争分夺秒,完成对海空情报的捕捉与辨识,为应对突发事件赢得宝贵的时间。
战斗值班:紧张的时刻
铃声响起的瞬间,便是这里最紧张的时刻。没有重武器的轰鸣,也没有枪栓拉动的脆响,唯一的声音来自雷达波束扫过的嗡鸣声,键盘的敲击声,以及数据与口令的快速播报。显示屏的蓝光下,电子屏幕上的信息如潮水般涌现,而这背后则是“电磁猎人”们凝神静气的专注与冷静。
战场是“透明”的
在观通兵眼中,战场的界限已不再模糊。对于他们而言,战场变得“透明”,信息就是一切。正因为如此,许多军迷都说,只有进入观通部队,才真正理解什么叫做“高端局”的战场。
“电磁猎人”的成长历程
想要成为合格的观通兵,首先要适应高山的恶劣环境。彭嘉豪在去年从军校来到这里时,超强台风“摩羯”刚刚过境,站内一片狼藉,雷达的保护罩被撕裂,宿舍里没有一扇完好的窗户。在那片没有窗户的宿舍里,彭嘉豪第一次感受到高山的湿气与寒冷。曾有老兵告诉他,当年站内没有空调,连抽湿器都没有,每个人都得准备电热毯来烘干潮湿的被子。而在海南岛的夏天,用电热毯取暖,正是观通兵的一段“酸爽”回忆。
扎根高山,成就“电磁猎人”
然而,扎根高山不过是成为“电磁猎人”的第一步。对于雷达电路图的精通,对雷达性能的了解以及对各国舰机型号的熟记,都是观通兵的必备技能。甚至,标图时常用的红、蓝、黑三色笔,在观通兵的手中便成为了辨别敌情的“神笔”。
近几年,随着装备的不断升级换代,站点的作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,已经实现了远中近的衔接、高中低的覆盖,以及主被动的综合一体化。在这里,战场无所不在,侦查预警的力量也随之无远弗届。
从过去到未来:成绩与辉煌
近年来,高山观通站的情报发现上报率、准确率、及时率均已达到100%。与十年前相比,海空情报的上报数量呈现几何式增长,站点也多次被评为一级观通站,荣立集体和个人的三等功。站点为南海防线提供的无声守护,已成为“祖国的眼睛”。
南海的守卫者:海防“天网”
在南海,像高山观通站这样的站点还有很多,它们共同构成了横纵交织的预警“天网”。这些观通兵,正如最初在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时设立的“南海第一哨”一样,默默守护着祖国的南海门户。那时的“哨兵”,仅仅配备了一副缴获的日式单筒望远镜。
无畏的守护者:海防的眼睛
时光流转,整整75年过去了,南海观通部队在千山万水、波涛汹涌的环境中,见证了祖国海防的变迁。从最初的简陋哨所,到如今的信息化、智能化转型,南海的每一寸海域,都离不开这些无声守卫者的辛勤付出。
在我离开观通站的那一刻,彭嘉豪发给我一段视频。那是今年除夕夜,他在山上拍摄的。当时,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,山下的村庄烟花绚烂,爆竹声声。那一幕深深触动了这位22岁年轻军人的心,他情不自禁地说:“看,我守护的地方多么美丽!”这一刻,热泪盈眶的彭嘉豪成为了真正的“祖国海防的眼睛”。
致敬所有守卫祖国南海的英雄们!
发布于:天津市卓信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